广西林业科学
主办单位:广西林业局
国际刊号:1006-1126
国内刊号:45-1212/S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11168 人次
 
    本刊论文
东莞林业生态建设与碳汇林业对策探讨[1]_可持续发展

  论文导读::实现可持续发展。使东莞加工贸易的发展进入瓶颈。东莞林业生态建设与碳汇林业对策探讨[1]。

  论文关键词:碳汇林业,生态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东莞

  全球瞩目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又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令林业与气候变化方面的问题备受关注,在此国际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1]。低碳发展将不仅涉及传统的产业结构,而且还将改变人类传统的生活方法和消费主式,人类社会必将经历低碳农业——高碳工业——低碳社会的发展历程[2]。目前国际上认为,增加碳汇特别是林业碳汇是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3-4]。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当中有着工业所没有的优势。森林是利用太阳能的最大的载体,它不仅能够提供人们衣食住行需要的物质材料,而且还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是安全的、实实在在的减排。森林吸收二氧化碳投入少、成本低、简单易行,公众参与程度高。

  东莞市作为一座高速发展的工业城市,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也难以独善其身。近50年的观测资料显示,东莞市年平均气温的增温速率每10年上升0.3 °C,特别是近10多年来气候明显变暖。气候变暖带来的灾害性天气增加对市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和损失[5]。东莞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生态环境恶化逐渐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在东莞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减少大气中CO2浓度、减缓温室效应的作用,越来越成为引人瞩目的问题。因此,探讨东莞市林业生态建设与碳汇林业对策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 生态林业与碳汇林业

  林业是具有重大生态意义和多重社会效益的产业,生态林业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森林可持续发展,是地球上一切动物生存必需的绿色宝库,又被普遍看作是遏制环境恶化的“杀手”。林业是培育和保护森林、树木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发挥防护作用的重要社会生产部门。林业的发展不仅为人类提供建材、燃料、果品等产品,且对改造自然、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障农牧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6]论文服务。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内一些学者开始对生态林业的理论进行探索,特别是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生态林业的理论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我国著名林业经济学家张建国、吴静和教授认为,生态林业,是指以现代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通过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在促进森林产品发展的同时,为人类生存与发展创造最佳环境的一种现代林业发展模式[7]。

  生态林业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它的核心是追求生态经济的最佳平衡。在理论上可用森林环境保护工程、森林生态环境服务工程和林业生态产业工程来“圈层构建”。在实践中则可采取建设自然保护区、发展森林公园、循环经济、构建森林分类经营的林业管理体制等途径来实现[8]。

  生态林业是后工业化社会中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它以“生态利用”为特征,以森林的生态经济综合效益为目标,倡导森林的多功能综合利用,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生态位功能,不仅要求森林提供优质木材产品,更重要的是提供持久的生态环境服务。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这个过程和机制实际上就是清除已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森林具有碳汇功能。而且,通过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等措施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其成本要远低于工业减排。总而言之,以充分发挥森林的碳汇功能,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减缓气候变暖为主要目的林业活动,就泛称为碳汇林业。

  2008年12月3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建设现代林业,发展山区林特产品、生态旅游业和碳汇林业”[9]。“碳汇林业”作为一个新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了中央文件中,也标志着国家对发展碳汇林业的重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 东莞森林现状与群落特征

  东莞在历史上是森林茂密的地区,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为季风常绿阔叶林,组成种类多样而富于热带性,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大戟科、桃金娘科、杜英科、山矾科、梧桐科等的一些种类为优势种所组成,由于近代人口剧增可持续发展,干扰频繁,大量毁林种果,使东莞原生性森林被破坏殆尽,现状植被以人工种植的桉树林、相思林、马尾松林、杉木林和竹林等为主,以及较大面积的荔枝、龙眼、芒果等果林[10]。东莞森林植被可划分为4个植被型组,3个植被型,3个群系(组)。次生林乔木层及林下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人工林。不同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也存在较大差异,乔木层物种多样性以马占相思人工林最低,灌木及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则以荔枝人工林最低。

  在新一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基础上,经过外业调查及内业整理工作,东莞市林业局在2009年12月全面完成了2009年度森林资源档案更新管理工作。至2009年底全市各类土地面积为:国土总面积247353.8公顷,林业用地面积为60996.9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58623.6公顷,较2008年减少了542.9公顷,这主要是因东莞市扩大内需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而征占用林地。非林地面积186356.9公顷。四旁占地面积34967.9公顷,其中四旁有林地面积31842.3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为36.5%,林木绿化率为38.8%。全市活立木总蓄积量为2414169立方米,比2008年2279217立方米增加134952立方米,即活立木蓄积净增量为134952立方米,活立木蓄积年净增长率为5.92%。东莞市2009年度森林资源数据显示,各项指标均达到“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目标责任制”的各项要求[11]。

  3 东莞森林保护与林业可持续发展

  3.1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992年,在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提出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此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深入到各个方面,我国也已把此定为国策之一。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和判定林业可持续经营的标准和指标体系,我国的林业工作者也参与了这一活动,有关方面也提出了八大标准和66项指标,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正在深化[12]。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实质表现在三个方面:(1)经济能力:即能源、资源、资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人均收入、资源储量、资本可替代性等;(2)社会合力: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质、公共意识、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社会公平性、社会稳定性、体制合理性等;(3)生态支持力:即生态自我调节力、生态还原力、资源承载力、环境资源等[13]。

  3.2 东莞森林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

  3.2.1 东莞森林保护现状

  东莞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管辖28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全市国土总面积247353.8公顷(包括樟木头林场,下同)。2009年,全市林业用地面积60996.9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6.5%,林地绿化率95.5%,林木绿化率38.8%可持续发展,活立木蓄积量2414169立方米;划定1103平方公里市域生态绿线,封山育林20.5万亩;划定的生态公益林面积为25040公顷;建成开放了大岭山、大屏嶂、水濂山、旗峰、同沙、银瓶山六大森林公园,六大森林公园总面积达30300公顷。建成镇、村森林公园8个,面积35.6平方公里,建成以森林为主体的小公园47个、面积6.7平方公里;全市野生植物达2000多种(其中有桫椤、苏铁蕨、穗花杉等珍稀濒危植物80多种),穿山甲、水獭、鸳鸯等野生动物82种;东莞森林碳储量总量为973万吨,碳汇价值为1.95亿美元;东莞市2009年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达49.723亿元;全市共有121万人次参加了义务植树,植树363万株14个单位团体参与绿地树木认建认养活动,认养树木2836株。全市完成水源涵养林改造1755.33公顷,种植乡土阔叶树152万株,完成幼林抚育2896.6公顷,营建农田林网52.79公里,营建生物防火林带65公里,抚育生物防火林带374.34公里[14]。

  3.2.2东莞森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在森林物质产品和森林生态生态系统服务上既能保证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整体上说,东莞市的林分质量不高,生态功能等级为三、四类的生态公益林的林分较多;低效商品林如“小老头”林等可利用经济效益低下的林分不少,残缺林和受松材线虫威胁的马尾松纯林林分较广;资源结构和生态结构均不理想论文服务。由这样的林分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还比较脆弱、森林整体功能远未能适应优化环境要求。同时,人口和经济的增长亦造成了森林资源的巨大消耗。由此看出,东莞市林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3.3 东莞林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对策

  通过对东莞市森林保护状况的分析,要实现东莞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3.1 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15],因而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是要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二是要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三是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3.3.2 生态与效益兼顾

  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是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16]。人们普遍认识到,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其生态效益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林业的发展可以带来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是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17-18]。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13]。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的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可持续发展,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有学者提出“生态效益经济的概念”[19],它充分反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生态效益经济是在以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约束条件下的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

  3.3.3 合理进行林分改造

  林分改造是我市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生态公益林来说,通过林分改造,建立我市生态功能完备、生态系统健康的森林生态体系。对商品林来说,通过林分改造,培育高效优质的森林资源产品,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多种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从而达到增强我市林业产业的经济实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我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在植物配置上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草),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以乔木为主,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在树种选择上,乡土树种优先,适当选用外来适生树种,选择生长快、适应性强、抗污染、抗病虫、耐寒、耐旱、耐瘠薄的植物;实行多树种栽植,营造混交林,预防、减轻森林病虫灾害。

  4 东莞碳汇林业目标定位

  碳汇林业和传统林业有着密切联系,也是对传统林业功能的进一步深化。根据东莞市林业发展现状,将东莞碳汇林业的发展目标定位为几下几个方面:

  (1) 碳汇林业的发展,应始终与全球气候变化政策密切联系,还应符合国家和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

  (2) 碳汇林业实施过程中,除了要考虑碳汇积累量,还要充分考虑项目活动对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适应性和整体服务功能,以及对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流域保护和社区发展的贡献可持续发展,即碳汇林业应追求森林的多种效益,同时,要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气候的意识。

  (3) 碳汇林业的最终目的是要对项目积累的碳汇进行计量和临测,以证明对缓解气候变化产生真实的贡献。因此东莞市要制定符合国际规则和中国林业实际的且适合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4) 碳汇林业的发展应借助市场机制和法律手段,通过碳汇贸易获取收益,以推动森林生态服务市场的发育,提高植树造林的经济效益,从而调动更多的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林业行动。

  5 东莞碳汇林业发展对策

  5.1 强化森林经营管理,提高森林质量

  森林是四大战略性能源资源之一[20],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的特点,除此之外,还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一次种植后可以持续利用几十年的优势,是大有希望的新兴的绿色能源。森林的生物质能源主要是用林木的果实提炼生物柴油,或者用植物纤维来发电供暖。在石化、煤碳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选择。

  我国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潜力巨大,在应对气候变化当中能够做出巨大的贡献,特别是跟低碳经济结合起来。讲到森林的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专家分析,我国现有森林植被的贮碳量只相当于潜在贮碳量价值的40%多[8]。通过强化森林经营管理,提高森林的质量,能够大大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贮碳能力论文服务。因此,林业措施是促进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障人类福祉真正的低碳的选择

  5.2 大力恢复退化的森林生态系统

  大力实行封山育林,即利用自然力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应作为发展碳汇林业的主要途径之一。封山育林是在一切光热水土条件适宜的地方,通过封育保护、禁伐、禁猎、禁牧、禁樵,使自然植被完成自我更新演变,逐渐建立起以高大乔木为主体,多样生物共存共荣的稳定的顶级群落。封山育林并不排斥适当的人工促进措施,以便加速植被恢复和提高经济效益。封山育林是“无为”中的大有作为,在当前生态建设的热潮中,特别是在退耕还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中,封育的力度应当大大加强。

  5.3 积极建设近自然的森林生态系统

  除了保护原始林、封育天然林外,营造一部分人工林也是需要的,主要是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农田防护林、风景林以及用于城市街道、园林绿化的树种等。人工纯林生物多样性单一、稳定性差,易发生病虫鼠害,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也较低可持续发展,因此不宜大面积连年营造。使人工林具备多样化和自然化是林业发展的大势所趋。近自然林既不是天然林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工林,而是一种模拟本土原生的森林群落中的树种成分与林分结构、人工重组的森林系统。这比我们今日提倡的营造针阔与多树种混交的人工林更接近自然的本原,是造林史上的一次跨越。对于原生林破坏时间已经久远、天然林封育恢复又较缓慢的区域,应该是一种效果更佳的营造林模式。

  5.4 实行森林的分类经营

  加大生态公益林、商品林基地的建设力度,使资源管理管护逐步到位,保证森林在提供木材发挥经济效益的同时,得到了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覆被率逐渐提高,使主要分水岭两侧、主要河流干流分布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社会效益日趋显著,环境质量明显提高。森林的保持水土、改善气候条件、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等功能日趋显著,对自然灾害抵御能力明显提高。

  6 结语

  本文从东莞市林业发展和森林保护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东莞社会、经济的发展,初步给出了如何进行东莞林业生态建设与如何发展碳汇林业的建议。林业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许许多多的方面,在这里提出的一些依靠科技发展林业、注重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以及合理进行林分改造只是为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参考的意见,不可能全部地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同样,碳汇林业的发展是也是一项长期工程,目前对于如何发展碳汇林业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争议。在这里也提出了诸如强化森林经营管理、恢复退化的森林生态系统以及建设近自然的森林生态系统,这些也只能为碳汇林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参考的意见。对于如何更好地改善东莞市林业现状,优化森林的结构、促进其功能的发挥仍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郭印,王敏洁。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 2009, 25(10): 176-179.

  [2]林志胜。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以南方丘陵区为例[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7,(5): 35-38.

  [3]张鼎华,林卿。南方山地林业经营中的生态经济问题探析[J]. 生态经济, 2001, (7): 22-25.

  [4]张添根。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扎实推进林木林地产权制度改革[J]. 林业工作研究, 2002,(10): 15-24.

  [5]东莞市气象局2008年11月编制《全球气候变暖下的东莞气候变化特征》白皮书[Z].

  [6]贾胜利。试析生态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对策[J]. 地情研究, 2009, (2): 49-50.

  [7]张建国,吴静和。现代林业论[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6.

  [8]谭世明,张俊飚。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发展研究, 2008, (11): 2-4.

  [9]李怒云。解读“碳汇林业”[J]. 中国发展, 2009,9(2): 15-16.

  [10]王登峰,曹洪麟。东莞市主要植被类型与生态公益林建设[J]. 广东林业科技, 1999, 15(2): 22-27.

  [11]东莞市林业局:东莞市森林资源情况,http://lyj.dg.gov.cn/03zoujin/002.shtml[Z].

  [12]叶庆辉。浅谈林业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J]. 园林绿化建设, 2009, (5): 74-75.

  [13]董有双。浅析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J]. 科技促进发展, 2009, 308-309.

  [14]东莞市林业局:东莞林业概况,http://lyj.dg.gov.cn/03zoujin/001.shtml[Z].

  [15]王鑫。对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中国集体经济。战略研究,2009: 38-39 .

  [16]于长青。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其生产措施[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20): 176.

  [17]赵建成。发展生态林业促进经济发展——对易县林业发展服务经济建设的思考[J]. 中国林业, 2009, 59.

  [18]王志刚,徐中霞,王鑫,等。关于驻马店市生态林业建设的思考[J]. 现代农业科技, 2009,(17): 215-216.

  [19]赵文来。浅谈林业的可持续发展[J]. 民营科技, 2009,(9): 102.

  [20]唐运海,邹黎,冯仲科,等。论广西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31(3): 20-24.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广西林业科学》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广西林业科学》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